当前位置:首页 -> 诗人作者:>倪宽-著名的政治家,经学家和水利专家

倪宽-著名的政治家,经学家和水利专家

副标题:倪宽简介  分类:【诗人作者】  关注:0次  分享到:


本文介绍倪宽字:仲文朝代:西汉生卒:?—公元前103年官职:历仕廷尉、掾举侍御史、中大夫、左内史、御史大夫简评:著名的政治家,经学家和水利专家;又上表曰:“明堂之制,陛下已发德音,久令详议……
倪宽

倪宽

字 :仲文
朝代:西汉
生卒:?—公元前103年
官职:历仕廷尉、掾举侍御史、中大夫、左内史、御史大夫
简评:著名的政治家,经学家和水利专家


  又上表曰:“明堂之制,陛下已发德音,久令详议。但以学者专固,人人异言,损益不同,是非莫定。臣愚以为五帝之后,两汉已前,高下方圆,皆不相袭。惟在陛下圣情创造,即为大唐明堂,足以传于万代,何必论户牖之多少,疑阶庭之广狭?若恣儒者互说一端,久无断决,徒稽盛礼,昔汉武欲草封禅仪,博望诸生,所说不同,莫知孰是。唯御史大夫倪宽劝上自定制度,遂成登封之礼。臣之愚诚,亦望陛下斟酌繁省,为其节文,不可谦拒,以淹大典。”寻以有事辽海,未暇营创。

——摘自“国学宝典”後晋·刘句等《旧唐书》-卷二十二·志第二/武英殿本

  …卖田产,无以供给。如此而逃者,军所致也。生理不周,举债乾没,子本增积,不能速偿。如此而逃者,钱所致也。弗恤艰难,损附遗业,悔恨莫追,穷困失所。如此而逃者,乃自愚也。夫逃民皆无奈之民也。倘稍能自存活,岂肯逃哉。又诏云:苟避差发,臣谓此则非民之罪,实官长之罪耳。昔汉倪宽为内史,军发负租,课殿当免,民闻之,大家牛车,小家担负,输租繦属课,更以最此。盖民信爱之故也,岂有苟避差发者哉。伏望陛下一新污俗,再整淳风,下哀痛之诏,察化导之义,从前逋负差税并行除免。凡有田而逃者听复本业,无田而逃者听于旷土占田,其间贫无牛种及 …

——摘自“国学宝典”柯劭忞《新元史》-卷一百九十三·列传第九十/庚午重订本

  泾水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。初,郑国分泾水置郑渠,後倪宽又穿六辅渠,今此县与三原界六道小渠,犹有存者。谨按:秦始皇元年,韩闻秦好兴事,欲疲之,乃使水工郑国閒说,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,东注洛,三百馀里, … 秦欲杀国。国曰:“始臣为閒,然渠成亦秦之利。”秦以为然,卒使就渠。既成,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,收皆亩一锺。关中无凶年,命为郑国渠。後至汉武帝元鼎六年,一百三十六岁,倪宽为左内史,又奏请穿六辅渠,以益溉郑渠旁高卬之田。後十六岁,赵中大夫白公又奏穿泾水注渭中,溉田四千馀顷,人得其饶而歌之。大唐永徽六年,雍州长史长孙 …

——摘自“国学宝典”唐·李吉甫《元和郡县图志》-卷一·关内道一/岱南阁丛书本

  倪宽(?—公元前103年)西汉官员,字仲文,千乘(今山东广饶县乐安街道倪家村)人。在我国历史上,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,还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和水利专家。历仕廷尉、掾举侍御史、中大夫、左内史、御史大夫。汉武帝太初九年,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《太初历》,精通经学和历法,且善文辞。

  生平简介

  倪宽幼时父亲早逝,家境贫寒,靠母亲给人做佣工为生。因交不起束脩(学费),他一直未能进塾馆读书。倪宽10多岁时,逢灾荒之年,跟随母亲到外地逃荒,后来到汝南郡细阳县(今安徽省太和县),结识了一位高士柳林先生。他跟随柳林先生学习捕鱼、种地,同时学习《道德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等,后来柳林先生又把残存的《五经》传授给他。一晃几年过去,年景逐渐好了起来,倪宽辞别柳林先生,和母亲回到老家千乘。倪宽听说同郡人欧阳生博学多才,对《尚书》深有研究,又投在欧阳生门下。

  公元前124年,汉武帝在长安城设立太学,博士职掌逐渐转向主要掌理学术和教授学生。太学生称“博士弟子”。饬令各郡国选取年龄在十八岁以上、仪状端正者,补充博士弟子。倪宽被千乘郡选中,进入太学,作为“博士弟子”授业于经学博士孔安国等。由于家贫,倪宽不得不靠“勤工俭学”完成学业。据《汉书》记载:“(倪宽)受业孔安国,尝为弟子都养(为弟子们做饭),时行凭作(有时还要下地干活),带经而锄,休息辄诵读,其精如此。”“带经而锄”的故事遂流传至今。

  由于倪宽勤学好问,先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、今文《尚书》“欧阳学”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。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、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。所以在经学、特别是《尚书》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,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。

  后来,倪宽通过答辩考试(即射策),做了掌握礼乐制度的“掌故”(官名)。不久,补为“廷尉文学卒史”(协助廷尉办理文字的官)。这时,张汤为廷尉,主管刑狱。张汤刑法残酷,素有酷吏之称,所用之人,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。倪宽为人温良清廉,擅长文学,不善于动武,所以,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为名,不被重用,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数年。由于他勤恳从事,牛羊大为蕃息。回廷尉府送回报材料(畜薄)时,正值廷尉府有疑案未决,几次奏报,均被汉武帝驳回。主办奏报的人甚为恐慌,不知如何是好。倪宽知道了,便为他重新写了奏章。写完后,读给大家听,都很佩服。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张汤,张汤大为惊疑,便亲自召见倪宽谈话,非常惊奇他的才能。倪宽写的奏章送上去后,立刻得到汉武帝的批复。第二天,张汤见到汉武帝,汉武帝问:“这次的奏章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写出来的,是谁的手笔?”张汤说:“是倪宽所写。”汉武帝说:“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。”于是张汤提拔倪宽为奏谳(音yǎn)掾(音yuàn)(专门起草奏章的秘书官)。倪宽在廷尉府,说服张汤和廷尉府官吏,学习经学,按照《尚书》中《尧典》、《舜典》的教义来治理狱讼,成绩卓著,非常被张汤重用。

  汉武帝元狩三年(公元前120年)张汤做了御史大夫,推荐倪宽为侍御史,掌握纠察举荐官吏之权。汉武帝召见倪宽,让他讲论“经学”。倪宽引经据典,把《尚书》中的《尧典》《舜典》讲得非常精辟、透彻。汉武帝大悦,提升他为中大夫,专管朝廷议论之事。

  元鼎四年(公元前113年)倪宽迁升为“左内史”之职。左内史,相当于后来的京兆尹,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。倪宽在任期间,以儒家道德教化民众,采取措施奖励农业、缓刑罚,重新清理狱讼,选用仁厚之士,体察民情,做事讲究事实求是,不务虚名。因此,深得关中地区民众拥戴。关中地区,秦时修建了郑国渠,两岸农民深得灌溉之利,土地肥沃,田赋是第一等的,是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。倪宽了解到,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。汉朝初年,这里“百亩之收,不过百石”,仍有一部分人民衣食不足。倪宽首倡开凿六辅渠。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,倪宽征发民工,在郑国渠上修筑了六条渠道,史称“六辅渠”,使两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,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。为了做到避免纠纷、合理用水、上下游兼顾,又制定和颁布了“水令”,使人民按令用水,上下相安。很快使关中地区出现农业丰收,经济繁荣的局面。倪宽关心民间疾苦,收租税时,对一些丰歉不同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调整,对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可以延缓和减免,因而赋税征收速度较慢。后来,因军务用粮紧急,朝廷令左内史征收赋税。于是,大户人家赶牛套车,小户担挑背负,交粮路上人车连绵不绝。结果,赋税任务不但没有落后,反而成为完成最快最好的。汉武帝愈加惊奇倪宽的才能。

  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,汉武帝封倪宽为御史大夫,跟从武帝东巡泰山,举行封禅大典。倪宽主司封禅大典仪式。在此之前,梁国国相褚大精通五经,为五经博士时,倪宽为博士弟子,位在褚大之下。后御史大夫一职空缺,武帝召褚大入京。褚大自以为做御史大夫无疑。行至洛阳,听说倪宽做了御史大夫,心中不服,以为武帝用非其人。及至长安,与倪宽在武帝面前共议巡狩封禅之事,看到倪宽引经据典、对答如流、无懈可击,方知武帝知人善任,倪宽才能确实胜过自己。

  汉朝初年,方纲大纪都是初创。历法还是沿用秦朝颁定的历法,其朔晦月建、弦望满亏多有差错。元封六年,中大夫公孙卿、壶遂、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,“宜改正朔”。汉武帝乃接受建议,诏令倪宽主持修改历法事宜。倪宽召集公孙卿、壶遂、司马迁等二十余人,又加上方士邓平、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,即汉朝的《太初历》。该历法较秦朝颁行的颛顼历有了很大进步,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。推定一回归年为365.3851539日,一月为29.4381日。颛顼历以十月(即建亥之月)为岁首。《太初历》以一月(正月,即建寅之月)为岁首。把二十四节气订入了历法。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,十九年设置7个闰月。太初历即今天所说的夏历或农历。自西汉太初元年(即公元前104年)实行,经过不断改进,被一直沿用下来。

  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,于太初二年(公元前103年)病逝,归葬原籍。他的著作有《倪宽》九篇,《倪宽赋》二篇,《封禅颂》等,均已遗失。

点击搜索:倪宽相关内容

相关内容